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文案配音员:语慷
景区导游解说词 989 分享

各位来宾,欢迎来到美丽的怀玉山!怀玉山坐落于江西省玉山县西北,距县城 60公里,与三清山对峙相望,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国家级森林公园。怀玉山景区总面积80平方公里,既有花岗岩山地自然风光,又有红色革命纪念地。怀玉山山上有三清朝旭、玉琊擎天、灵岩飞瀑、辉山夜烛等景点24处,还有朱熹手书“蟠龙岗”、赵佑手题“高山流水”等摩崖石刻和“怀玉书院” 匾额,历代文人雅士留下的600多篇诗文和大量的摩崖石刻,文化底蕴深厚。景区“石韫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有瀑布20多处,奇峰怪石百余处,森林覆盖率高达 95.8%,生物物种丰富而独特。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景区的中心杯玉山盆地面积约6.5平方千米,平均海拔1000米,“盛夏夜盖被,立秋桃始熟”是山中气候的真实写照,由此被浙江大学专家教授称为最美丽的江南高原;也是被中科院专家称为华东地区浙赣铁路沿线海拔最高、气候最凉爽、容量最大的高山避暑胜地。具有开发成为高品质、大容量山地避暑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潜力。

   怀玉山峰峦交织,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当年,方志敏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怀玉山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下面请大家随我开始到各个景点参观游览。

 

清贫园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现在我们所参观的是2005纪念方志敏同志清贫精神而筹建的清贫园。

   清贫园占地十亩,背靠怀玉山的主峰云盖峰及其相连的几座山峰,四周群山环绕,绿树常青,通往清贫碑建有36级台阶,寓意着方志敏同志为革命事业献出的36岁光辉而短暂的生命。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清贫碑由天然花岗岩构筑而成,分为方志敏的塑像和字碑两部分。头像高5米、宽4米、厚4米,深深地扎根于赣东北大地中,头像轮廓线粗犷而完美,充满质感。瘦长的脸庞,飘逸的头发,粗浓的眉毛和八字须,形神兼备,尤显力度。方志敏的塑像若有所思地凝视前方,目光远大、睿智而深邃,显得那么英俊、刚毅、坚定,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铮铮铁骨和豪迈气概。字碑高4米、宽10米、厚3.4米,字碑的正面全文镌刻了方志敏同志的狱中文稿《清贫》,是根据原文手迹制作而成的,那么这篇文稿是怎么来的呢?这就要追溯到1935年1月29日那个不幸的日子了。

   那天清晨,两个国民党士兵在高竹山的树林里发现了方志敏同志并且猜到他是什么人的时候,他们满怀发财的热望,在方志敏身上从上身摸到下身,从袄领捏到袜底,最后只搜出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被捕以后的方志敏同志在狱中根据这一真实故事写下了这篇千古美文《清贫》:“为着阶级和民族的解放,为着党的事业的成功,我毫不希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卑陋潮湿的茅棚;不希罕舒适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是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字字振聋发聩,句句荡气回肠,一个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共产党人形象跃然而出。他在文稿的最后一段总结得非常好:“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地方。”我们无数的前辈正是以这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克服重重困难,创建了现在幸福 和谐的新生活!

字碑的后面还镌刻了方志敏同志的生平及在怀玉山的战斗经历,请各位随我继续参观。

方志敏同志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赣东北和闽、浙、皖、赣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人,1899年出生在江西省弋阳县漆工镇,1924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江西党团组织的创建,领导家乡人民发动了著名的漆工暴动,曾担任闽、浙、赣省苏维埃政府主席、省委书记,在中共六届五中全会上补选为中央委员。1934年10月方志敏同志率领红十军团北上抗日,撤返赣东北时被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怀玉山,不幸被捕,在狱中,面对敌人的严刑和利诱,方志敏同志大义凛然,坚贞不屈,体现了共产党员的革命气节和崇高风范,并且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等重要文稿。1935 年8月6日方志敏同志在南昌英勇就义。方志敏的一生是短暂的,但是他的崇高品德与光辉业绩将永垂青史,在他身上体现的爱国、清贫、创造、奉献精神必将一代又一代人为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碑是为了緬怀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在怀玉山与国民党浴血奋战的先烈们,弘扬他们艰苦奋斗,甘于清贫,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而修建的。纪念碑占地20余亩,由海南大学叶仄辉教授主导设计,分为碑前广场及主碑两部分,碑前广场占地千余平方米,象征着在怀玉山壮烈牺牲的千余名英烈,上方分别镶嵌着七颗,十颗五角星,象征着先遣队的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两个历史性阶段。主碑长39.8米、宽15米、高13米,是根据先遣队在怀玉山战斗突围的线路点构成的红军八角帽形状,外侧釆用白色,象征着红军的洁白朴素以及内侧釆用铁黑色,白色与铁黑色形成了新旧社会鲜明的对比,碑体的正前方展示了方志敏手写的“为了可爱的中国”七个鲜红的大字,体现了纪念碑的精神主旨。两侧的铜浮雕分别为先遣队的军旗、指战员们。

各位来宾请随我这边走,接下来参观的是碑体内侧的先遣队行军路线图。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率先高举抗日旗帜的正义之师, 同时为中央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分为红七军团、红十军团两个历史阶段,红七军团1934年7月7日由寻淮州军团长率领从红都端金出发,攻克大田,横渡闽江,从罗源、庆元、浦城北上挺进浙西的江山、常山,并于1934年11月1日到达赣东北德兴饶二镇,11月4日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赣东北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继续执行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重任。三天后红十军团整编完毕,原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红十军编为二十师,十九师、二十师分别于11月18日、24日踏上出击皖南的征程,于12月10日在黄山汤口胜利会师。汤口会师让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恐,蒋介石连夜调集20万大军围追堵截仅八千余名的抗日将士。12月14日先遣队在谭家桥与国民党激战8小时,虽胜负未分,但红军重要指挥员伤亡过多,尤其是红十九师长寻淮州因负伤过重而牺牲,是红军队伍中一个重大损失。此后先遣队一直处于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1935年1月9日先遣队到达浙西茶山村,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全军团返回赣东北做休整,次日踏上归途,一路上一连冲破浙赣边境的南华山、徐家村、大龙山等封锁线,部队被打为三段,先头部队800余人在方志敏、粟裕、等率领下于1月16日冲出封锁线到达陈家湾,方志敏考虑敌情紧急,命令粟裕、刘英带领先头部队连夜到达德兴苏区,而自己则重返敌人的包围圈接应主力红军。 先遣队的另外一段是在谭家桥战斗之后整编的21师,在刺窝与国民党激战,损失极为惨重。之后先遣队在怀玉山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一场场英勇悲壮的血战,经八祭、马山、分水关、玉峰等战斗,先遣队几乎损失殆尽,方志敏也于1月29日在怀玉山高竹山不幸被捕。由粟裕、刘英率领的突围先头部队以及留皖的后续部队传承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遗志,继续战斗着!

现在各位看到的是1934年7月15日中华苏维埃政府和中革军委联合发布的抗日宣言,号召全民族积极投入到抗日救国运动中来。

接下来的这段文字,是方志敏狱中文稿《可爱的中国》的一段节选,把方志敏坚定的革命信仰、浪漫的爱国主义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幅铜雕是方志敏与粟裕、刘英冲出敌人包围圈在陈家湾告别的情景再现。 粟裕、刘英同志对先遣队的历程作了高度总结,并肯定了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功勋。

下面,请大家继续参观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

各位来宾,欢迎来到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纪念馆参观瞻仰。这里是序厅,正中是我们敬仰的方志敏烈士半身塑像,各位的右侧展出的是一些国家领导人及高级将领的题词。这边是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主要领导的照片,中间是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央委员方志敏,两侧是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红十军团军团长刘畴西,下方分别是红七军团、红十军团政治委员乐少华、参谋长粟裕、政治部主任刘英以及红十九师政治委员聂洪钧。

上饶怀玉山导游词文案

这里是前言,概述了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进程,包括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两个阶段。本馆陈列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下面请上二楼参观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红七军团率先北上抗日

 

本部分着重展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组建,承担的主要任务及其北上行动的 战斗历程。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华,在中国的土地上暴行累累,而国民党南京政府却调集百万大军,对中央苏区等革命根据地发动空前残酷的第五次“围剿”。

1934年7月初,为了北上抗日,同时也为了打破国民党发动的第五次“围剿”, 中共中央、中革军委决定以红七军团为主组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先后给红七军团下达了《政治训令》和《作战任务的训令》。随着训令的下达,以红七军团为主组成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红都瑞金正式成立,全军团共6000余人,这里是红七军团序列表。

在展示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行动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红七军团的由来。红七军团是在红十一军的基础上组建的,而红十一军的前身红十军则是方志敏从两条半枪闹革命亲手缔造的地方红军。1933年1月6日中革军委电令红十军离开赣东北,开赴信江河南岸,配合中央红军的第四次反“围剿”斗争。1933年1月25日,红十军在贵溪神前村改番号为红十一军,由军长周建屏、政治部主任邵式平率领,渡信江河南下,方志敏在江边送别这支子弟兵,再三叮嘱:“我们一切都该听从 中央指挥,尤其是军事,更要集中与统一。”

随后红十一军在贵溪上清镇与中央红军三十一师会师,并接受了中革军委主席朱德、副主席彭德怀等亲自检阅。1933年2月,红十—军驰骋在信江、抚河流域,并辟了信抚分区。随后,红十一军配合中央红—方面军连续进行了草台岗战役和黄陂战役等,取得了中央苏区和闽浙皖赣苏区第四次反“围剿”胜利。

1933年4月26日,中华苏维埃中央人民委员会举行第40次常务会议,决定组建中央苏区的闽赣省。至此,红十一军正式归属中央红军序列,同年6月7日,中革军委发布通令,决定以红十一军为基础,组建红七军团。10月28日,红七军团正式成立,军团长寻淮洲,政治委员肖劲光。这就是红七军团的由来,赣东北老区人民把这支部队称为“老十军”。1934年7月7日,红七军团在寻淮洲、乐少华、粟裕等率领下,从红都瑞金出发,踏上抗日的征程。就在七军团攻克水口的同一天,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对《红色中华》报记者谈《目前时局与红军抗日先遣队》,号召全国民众援助苏维埃和红军抗日先遣队,使抗日红军迅速前进。此时,中革军委突然变更原定计划,命令部队攻打福州。8月7日,先遣队与国民党守城部队在福州近郊应石山一带激战,两天后,国民党援军不断增加,先遣队放弃了袭取福州的军事行动,转移途中与国民党87师在福州郊外再次激战,由于敌机轰炸,红军伤亡600多人,遭到了北上行动以来第一次重大损失,这是红军烈士纪念碑。

1934年8月19日,红军部队进入闽东苏区的中心福安县境内,在这里军团长寻淮洲等与闽东地方党政领导人叶飞等亲切会见,并在此安置了700余名伤病员。这批伤病员伤愈康复后,大都成了闽东红军独立师的骨干,为闽东苏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4年9月18日,红军抗日先遣队进至浙西遂安县白马地区,在此召开纪念“九一八”事变三周年大会,此时,中革军委电令先遣队在这一带开辟新苏区,后因敌军力量过于强大,又无群众斗争做基础,先遣队被迫放弃这一行动计划,转向皖赣边行动。

1934年10月上旬,红七军团进抵皖赣苏区中心一景德镇浮梁程家山,之后在安徽省秋浦县黎痕镇休整时,得到地方红军500兵员的补充。

这时,中央红军已经于10月10日开始撤离中央苏区,实施战略大转移,为策应这一行动,中革军委于10月15日、21日连续发出电令催促红七军团进入赣东北中心苏区。

1934年11月1日,红七军团3000多名指战员兵分三路,突破婺源县境内的婺河封锁线,进入赣东北苏区德兴饶二镇,方志敏很快赶到饶二镇看望全体指战员,并到军团驻地鹰武庙,应邀参加军团会议。

这是红七军团从红都瑞金出发到进入赣东北苏区,历时4个月,形成3200里的行军线路图。

 

第二部分红十军团肩负历史重任

 

本部分着重展示红十军团的组建、继续承担抗日先遣队的历史重任及其北上皖 南的战斗历程。

为了推动全民族抗日运动的发展和策应中央红军的战略大转移,1934年11月4 日,长征途中的中革军委电令红七军团与赣东北的(新)红十军合编为红十军团,下辖两个师,红七军团编为十九师向外线出击,(新)红十军编为二十师继续保卫基本苏区,三天后,红十军团在德兴重溪整编完毕。

1934年11月18日,红十九师在寻淮洲师长等率领下,从上饶县姜(李)村出发, 向敌军后方浙皖边挺进。就在红十九师出发的前一天,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形 式越来越严峻,方志敏致电中央军区,提出红二十师转向武夷山区,将赣东北苏区 转变为游击区的战略主张。11月18日晚7时,中央军区复电,否定了方志敏的战略 主张,同时命令成立五人军政委员会,方志敏任主席,率领整个军团继续执行北上 抗日先遣队的任务,“创造皖浙边(新)苏区”。

方志敏顾全大局,仅经过6天时间的紧急准备,于11月24日在横峰葛源的红 军广场告别苏区父老乡亲,率领红十军团踏上出击皖南的征程。出征前夕留下铿锵 誓言:“中央命令我为红十军团军政委员会的主席以领导这次行动……我下了决心 去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党要我做什么事,虽死不辞——方志敏。”

随后红二十师穿越婺源、开化县境,进入皖南,相继攻占旌德、兰渡。

12月10日,红十九师、二十师在黄山汤口胜利会师。两师会师后的第一战即谭家桥之战,这一战关系重大,双方激战8小时,虽胜负未分,但红军重要指挥员伤亡过多, 尤其红十九师师长寻淮洲,因身负重伤而牺牲。这是寻淮洲的墓地,碑文是陈毅元帅亲自撰写的。方志敏称:他的牺牲是红军队伍中一个重大损失。

1934年12月19日,先遣队进入皖南中心黟县柯村,在这里留下了军团的侦查营和教导营。随后,先遣队一直处于被围追堵截的被动局面,因此中央军区电令部队转向浙西南行动。

1935年1月9日,先遣队到达浙江西部的茶山村,在此召开会议,决定全军团返回赣东北做休整,次日踏上归途,一路上先遣队一连冲破国民党浙赣边境的大龙山、南华 山、徐家村等封锁线,部队被打为三段,其中的一段是谭家桥战斗之后整编的二十一师,在德兴剌窝与国民党激战,几乎损失殆尽;先遣队的另一段则是方志敏、 粟裕、刘英等率领的先头部队约800余人,于1935年1月16日冲出敌人的包围圈到达陈家湾,因敌情紧急,方志敏命令粟裕、刘英率领先头部队连夜到达德兴苏区,而他自己则只带领几名警卫员重返敌人的包围圈,接应主力红军。

这之后,先遣队与国民党军在怀玉山展开了一场场英勇悲壮的血战。这是红十军团在怀玉山血战经过要图。

接下来展出的是怀玉山战斗遗址。

1月29日,方志敏在怀玉山高竹山上的一棵木梓树下不幸被捕。

这里展出的是方志敏在狱中回忆怀玉山八祭战斗之后的一段思想历程,把他坚定的 革命信念、顽强的斗争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这是在方志敏被捕地所建的纪念亭。

这是红十军团从德兴重溪出发到怀玉山战斗失败,历时2个月,行程2400里的进军线路图。

新中国成立后,粟裕大将这样评价: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进军虽然失败了,然而由方志敏等同志领导的广大指战员和烈士们的可歌可泣的战斗业绩,已成为红军斗争史上英勇悲壮的一页,将永垂青史。

 

第三部分名垂千古浩气长存

 

    本部分分着重展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统帅方志敏,不幸被捕的铁窗生涯及其在海内外的影响。

1935年1月29日,方志敏不幸在怀玉山的髙竹山被捕,这是在高竹山山下陇首村所拍摄的,可以说是方志敏被捕以后的第一张照片,在他身后的这座房子里,方志敏度过了被捕以后的第一个夜晚,并写下了被捕以后的第一篇文稿---《方志敏自述》。同时在怀玉山被捕的还有刘畴西等人,他们在南昌行营中也是关押在一起的。

1935年2月7日,国民党当局在南昌豫章公园召开所谓庆祝生擒方志敏大会。一位现场采访的美国记者以钦佩的言辞报道:“其态度之激昂,使观众无限敬仰。”我们可以从这张照片上感受到方志敏大义凌然,威武不屈的崇高形象。

这是蒋介石设在南昌的“委员长行营”,他曾到南昌亲自“劝降”。方志敏把蒋介石及其高管要员们走马灯似的劝降,统统斥之为“愚笨的幻想”,表现出共产党人凜然不可侵犯的革命气节。

方志敏在南昌行营中曾先后关押在条件恶劣的“普通号”及书房一般的“优待号”。

在敌人的严密看管之下写下了《可爱的中国》《清贫》《在狱致同志书》等文稿,表达了对祖国炽热的爱和对党的无限忠诚。

这是方志敏狱中文稿书信一览表,共十封文稿和七封书信。方志敏在狱中一边不停地写文稿,同时以自己的爱国热情和人格魅力,感化监狱文书高易鹏及身遭软禁的国民党高官胡逸民等人,他们甘冒风险,承诺为方志敏送出文稿。方志敏的狱中文稿分四次传出,其中就有送给鲁迅和宋庆龄等人的书信。

方志敏的狱中文稿及其他各类著作共44篇,20余万字,汇编成《方志敏文集》, 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书名,人民出版社出版。

各位现在所看到的是方志敏在狱中所写的《就义诗》,全诗仅短短六句,却表达了方志敏无比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献身精神。

国民党最高当局由于对宁死不屈的方志敏彻底绝望,加上国内外要求释放方志敏的强大压力,终于对他下了毒手。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下沙窝惨遭国民党当局杀害,年仅36岁。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称赞方志敏等十位历代名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这里展出的是方志敏的狱中文稿——《清贫》。

这是方志敏被捕时两个国民党士兵对他搜身时的对话。

1997年1月29日,江泽民同志在中纪委八次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引述了方志敏狱中文稿《死!——共产主义的殉道者的记述》中的一段话,并高度赞赏了方志敏的精神。

中国共产党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曾多次刊登方志敏的狱中文稿,以纪念他威武不屈,坚决抗日到底的救国精神。

1937年1月24日,中共中央刊物《斗争》第一百二十二期《纪念民族英雄方志敏专号》 出版。把方志敏同志正式定为民族英雄。方志敏的狱中文稿还多次被译为外文编辑出版,其中有俄文版、日文版和东欧的文字版。

时任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主任的叶剑英在看了方志敏的狱中文稿《我从事革命斗争的略述》之后,心情非常激动,当即在方志敏的遗照上题诗:“血战东南半壁红,忍将奇迹做奇功。文山去后南朝月,又照秦淮一叶枫。”这里是把方志敏比喻为继文天祥之后的又一位民族英雄。

这是1964年12月在南昌梅岭修建的方志敏烈士陵园’他的墓碑由毛泽东同志亲自题写。

1977年8月6日,方志敏殉难42周年之际,中共江西省委在南昌梅岭烈士陵园隆重举行方志敏烈士遗骨安葬仪式。中央主要领导人和社会各界敬献了花圈。

1999年8月20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方志敏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做了重要讲话,高度评价了方志敏的历史功勋,并称赞他“是我们党的骄傲,人民的骄傲。”

 

第四部分后续部队再建新功

 

本部分着重展示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两支后续部队,这两支后续部队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场上,英勇奋战,屡建战功,均获得“老虎团”的光荣称号。

首先介绍第一支后续部队——怀玉山突围部队演变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三营, 现为解放军第六十九师二〇五团三营的历程。

1935年1月16日,红十军团先头部队800余人由粟裕、刘英等率领从怀玉山突围,其中五百余名指战员编为挺进师,师长粟裕,政委刘英。遗憾的是另三百伤病员因来不及转移,在德兴梧风洞跑马坪惨遭敌人杀害,此为三百英烈纪念碑。  

1937年11月7日,经过红军挺进师英勇奋战,在白柯湾成立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经过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红军挺进师在山门整编后,被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四团三营,俗称“老四团”。

抗日战争时期,“老四团”由于英勇作战,屡建战功,被新四军授予“老虎团”的光荣称号。

解放战争时期老四团”参加山东孟良崮战役,战胜了国民党“王牌军”第七十四师,显示出“老虎团”的雄风。这是被俘获的国民党第七十四师的高级将领。

1949年5月24日,“老四团”向上海发起了进攻,为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立下了功勋。

新中国成立之初,抗美援朝,“老四团”在朝鲜战场上又一次打出了 “老虎团”的威风。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老四团”跟随部队回归祖国,驻守在哈尔滨北疆。1998年参加了 “98抗洪”,获得“抗洪抢险模范团”的荣誉,

1990年3月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老四团”所在部队,亲笔题词:“老一辈驰骋华东,堪称劲旅新一代驻守北疆,誓做雄师。”

接下来介绍第二支后续部队——留皖部队演变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现为北京警卫第三师十三团一营的历程。

1936年4月,在鄣公山召开会议,决定把闽浙赣省委改为皖浙赣省委,关英任书记。会后,以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留皖部队为主的皖南红军独立团改为皖浙赣红军独立团,随后300余名指战员在江西浮梁县瑶里被整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二支队”。不久,又被整编为新四军第一支队二团三营,俗称“老二团”。

抗日战争时期,“老二团”改为第十三团,对日作战,屡建战功。解放战争时期,“老二团”参加了山东孟良崮战役和渡江战役,在渡江战役中,由于率先踏上长江南岸, 获得“渡江第一船”的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之初,“老二团”在上甘岭战役中打出了老虎团的威风。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老二团”多次参加国庆阅兵,并参加了亚运会团体操表演,2008年还参加了奥运会开幕式表演等。在北京第3师师史展览馆,方志敏、粟裕等被列为该师主要创始人。

1991年6月1日,江泽民同志视察“老二团”所在部队,亲笔题词:“发扬红军团队传统建设一流特警部队。”

各位领导、来宾,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历史是短暂的,只有7个多月,方志敏的生命也是短暂的,仅走过36个春秋。然而,正是这短暂的历史和短暂的生命, 在世人面前矗立起血染的丰碑,统帅与士兵,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伟大的民族之魂。历史不应该也一定不会被忘却。当英雄的热血在后辈身上流淌,当英雄的生命在后辈身上延续,当英雄的遗志被后辈传承,中华民族必将走向最美好的前程,这也是后人对前辈最好的纪念。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观。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