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文案列表 多媒体课件 景区导游解说词 【导游词】山东省博物馆解说词文案二楼展厅

【导游词】山东省博物馆解说词文案二楼展厅

文案配音员:语慷
景区导游解说词 1016 分享

山东省博物馆讲解词二楼展厅

接下来带领大家参观山东历史文化展。讲述的呢是我们山东从史前文化到夏商文化一直到秦汉到明清过程中山东所发展的历史文化。

走进史前文化厅~

大家跟我往前走,我们先进入的是史前文化。山东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早在四五十万年前的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就生活着与“北京人”同时代的“沂源人”。走位~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沂源人的头骨是我们山东人最古老的祖先哦。

走位~大家来看后李文化时期。后李文化虽然发源最早,但是已经具备基础的生活水平和工具。已经可以可以制作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制陶业也处于初期阶段。

走位~

接下来进入到了北辛文化,北辛文化集中在鲁中南和鲁北区域。北辛文化时期农耕已经占据了很大的地位,而且伏羲也是出生于这个年代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些基础器具。

走位~

大汶口文化似乎是文物的爆发时代,各个方面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陶业的发展最大,早期主要是红陶,中期主要是灰陶,而晚期主要是白陶,自然还有黑陶,据说黑陶为之后的蛋壳陶奠定了基础,而且大汶口晚期的白陶几乎被认定是中国陶瓷的鼻祖。

彩陶也开始出现了,只是花纹看起来还比较有规律,其实有些跟现在的东西差别也不大。

而陶器形态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只是单纯的容器,功能性的物件逐步出现

大家来看这件红陶兽形壶。这也是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这件是咱们山博馆藏红陶兽形器皿中中颜值最高、造型最萌的一个: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同时出于实用的需要在兽背上加安了一个提手和一个注水口,但仍不妨碍其憨态可鞠的生动形象。

这件藏品的材质是黏土,同时为了防止在高温烧制时陶器裂开,还在黏土中掺入了一些沙粒和蚌末,做成夹砂陶。在经过了900~1000℃的高温烧制后,黏土中的铁元素在高温下被氧化,呈现出红色。因为添加了沙粒和蚌末会使烧制的陶器表面粗糙,所以古代的工匠又对其进行了磨光处理,作为盛水放酒的器皿,匠人的精巧设计使它非常具有实用性。其尾部有一个圆柱形口供人注水,张开的嘴巴可以使水流出,而且仰头张嘴的设计,可确保在平放的时候不漏水;大家仔细观察这件陶器,其背部有把手,便于人们提放。而腹部突出、腿部粗壮的设计,则巧妙地扩大了盛水的容积。除此之外,他还能依靠四足稳稳站立,可以用火加热肚子里的液体。

大汶口时期开始,各种酒器就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而且一出现就是批量的,可谓形态万千,比当今的杯子酒具形象还多变呢。山东地区的酒文化成功追溯到伏羲时代了,不喝酒都对不起酒文化的源远流长就是不知道那时候的酒怎么样。

走位~

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出现了大量制作在陶器底部或者腹部的文字,大家可以来找一下这个像是子弹头样式的陶器上面雕刻的字。很多专家认为大尊上出现的图像文字为我国汉子的雏形,对中国文字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走位~下面要见识到的是龙山文化,说到龙山文化可能我们章丘的很多同学都知道是发现与章丘龙山镇的。所以这些文化很有可能是你们的祖先留下的哦。龙山文化时期以原始农业为主,但是已经开始了各种原始手工业。大家跟我往这边看,这边是我们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的蛋壳陶,大家对薄有怎样的理解呢?薄如蝉翼?薄如浅唇?1cm还是1毫米?距今4000多年前,中国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的数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地球早期的文明是被陶器散发的质朴的光泽照耀的,龙山时代的黑色陶杯,在多姿各异的彩陶世界中,非常的与众不同。世界考古学界将龙山黑陶杯称赞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这些蛋壳黑陶杯的器壁非常薄,口沿的位置大约只有0.2~0.5毫米,注意单位是毫米哦!4000多年前的工艺哦!

黑陶中,尤以蛋壳陶极为珍贵。山东省博物馆所藏的这款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也是新石器时代的。

1928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吴金鼎来到山东章丘附近的龙山镇进行考察,发现了一些特殊的碎片样的东西,很薄很轻,但是却仿佛瓷器一般坚硬,待清理完毕,竟立刻绽放出了黑色的光泽,一位在场的考古学家激动地记录下了它们的特点:“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经过严密测量,这些碎片的厚度不超过0.2毫米,0.2毫米是什么概念呢?相信大家都生病去医院打过针,最小的针孔是0.5毫米,还有鸡蛋壳也有0.5毫米厚,它比针孔和鸡蛋壳还要薄一半还多。因为它比蛋壳还要薄,所以被冠名“蛋壳黑陶杯。”它不但非常薄,而且非常的坚硬。蛋壳陶的名字应运而生。

出土的蛋壳黑陶被,造型各不相同,他们并不是批量生产,工艺的背后,件件都包含着敬仰与尊崇,极致的工艺使黑陶杯独步天下。现在的技术还原原始的工艺,要达到如此极致的薄度,依然是现在的工艺难以企及的。这种黑陶杯所采用的薄胎成型技术,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快轮技术的典范。这么薄的陶胎,在快速的旋转中是很容易破碎的。做这类小型的器皿,对快轮轮盘设备的精密性与旋转时的稳定性要求是很严格的。四千多年前这些动力设备,究竟是怎样工作的呢?现在我们只能靠想象,因为至今都没有发现制作黑陶杯的窑址。蛋壳陶的原料取自远古时期河湖中的细泥,经过反复淘洗之后,不含任何杂质才能用来制作黑陶蛋壳杯。最质朴的材质所能达到的极致,保证着器物的拉坯塑形与成型之后的细密坚硬,窑炉的温度与烧制时间的把握决定着陶器的命运,这可以说是一种史前的黑科技了,但是这种黑科技到现在为止,我们不得而知。

陶制品的烧制,温度要达到900度以上才行,,4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只有树枝作为燃料,也没有保温材料,他们是怎把温度提上去的呢?我们不得而知。哪怕是在现代,曾经有一位多年烧制陶器经验的师傅,经过上百次的实验,他在不借助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烧制出了一模一样的黑陶杯,但是厚度却始终无法达到0.2毫米。

所以这种4000年前黑陶杯的制作方法,到现在还是个谜,很多人经过努力,始终无法仿制出一样的杯子。

蛋壳黑陶高柄杯是龙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但它只存在于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遗存中,越出山东地区,就见不到这类器物了。

走位~门口

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遗存十分丰富,以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脉络清晰,说明这里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反映这一时期的文物展品,从远古蛮荒到定居农业,从粗糙的打制石器到工艺精湛的玉器,从简单的粗制陶器到精美绝伦的蛋壳黑陶,以各种角度映照出当时这里人们的生存状态和山东地区辉煌的史前文明。

好了,大家跟我一起继续到夏商周,自大禹结束了禅让制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以后,中国开始了封建制王朝统治。夏商两代,山东地区主要是东夷族人建立的众多方国,在与中原王朝军事的和非军事的碰撞与融合中,共同促进了华夏族文明的最终形成。

大家来跟我看一下这个萌萌的器物。这个器物叫做:亚醜(chǒu,读音同“丑”)钺(yuè)。这是一件商代的青铜器,1966年出土于山东青州苏埠屯一号大墓,现藏山东省博物馆。同出的人面钺共有两件,这是其中铸有铭文的一件。(在出土的文物中,铸有铭文的是会比没有铭文的更有考古价值)。钺身作镂空人面纹眉、瞳、鼻突起,狰狞可怖。刃角外侈,在正背两面的人面形口部的两侧,各有一个“亚丑”铭记,铭文左为正写,右为反书,因此,该人面铜钺又叫亚丑钺。

大家可以猜一下亚醜钺在商代的用途。是兵器,一把斧头,在殷商青铜文化中,钺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用途广泛,首先是一种实用的作战武器,其拥有者也是握有兵权的人。其次,亚醜钺同时还是部落的图腾,一方面是恐怖的化身,另一方面是保护人们的神祇。在古代,凡是执铜钺者,都是能够主征伐之事的人,拥有着非凡的身份和令世人膜拜的崇高地位,主人死后,把铜钺放在墓道里,也有宣示权力、威严之意。正因如此多重要功能,大钺才被古人塑得如此龇牙咧嘴、面目狰狞,让观者心生恐怖,它才能威慑四方。

在3000多年前,殷商国力强盛,青铜制造是国家“重工”的象征。殷商青铜的制作主要在祀与戎,前者有威震四方的后母戊鼎,后者有妇好铜钺,以及现在身份仍存谜的亚醜钺等。

在《国家宝藏》火了之后,我们山博的亚醜钺作为表情包界的扛把子,也是风靡一时。

走位~甲骨文。山东博物馆珍藏有五千余件商代甲骨,数量多,学术价值高,在全国博物馆中名列前茅。根据已故著名甲骨学家、历史学家胡厚宣先生的鉴定,国内的甲骨收藏,国家图书馆、故宫博物院之后,省级博物馆中便要数山东博物馆了。

这里可以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1945年9月日军投降后,山东胶东行政公署派干部去东北地区巩固地方政权,接收敌产。公署干部高兢生带领十几人到大连远东炼油厂执行任务。发现炼油厂内,一名日籍工程师迟迟不肯随日本侨民撤离,接连几天在厂区徘徊,并十分留意厂区里一个四面焊死的大铁箱。箱内何物?无人知晓。这引起大家的怀疑,就用铁凿撬开铁箱。铁箱一开,人们惊叹不已,原来里面装有73个木制小抽屉,11个布制小盒,嵌装有1219片甲骨。高兢生等人分析,远东炼油厂是海上码头,此箱应是日本人战败欲运走而未及运走者。胶东行政公署各救会会长张修己得知后打电话叮嘱:“务必妥善保管,待机运往胶东。”由于当时大连由苏军管理,环境特殊,解放区干部在严格保密的情况下,将这箱甲骨运到山东栖霞保存。那个神秘的日本人在甲骨被发现后,失去踪影。

1951年胶东文物管理委员会撤销时,把所藏甲骨交给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其中包括这批甲骨。后来省文管会与省博合并,这批甲骨成了省博的珍贵馆藏。

新中国成立后,胡厚宣鉴定这批甲骨时,发现正是抗战时期不知去向的著名金石学者罗振玉所藏甲骨。甲骨经什么人之手,又是什么人将它们藏在日本人工厂的大铁箱里,现在已很难弄清楚。但据日南满铁路档案,日军侵华期间,曾秘密将掠夺的中国文物从东北盗运回国。这批珍贵的甲骨,应是日本人没来得及盗走的遗留。

走位~姜太公。自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采用了以殷治殷,分而治之的办法,正值我们山东有夷族建立的两个比较大的诸侯国叛乱(奄国和薄姑国),平叛之后,将姜子牙分封在薄姑国的旧址(博山临淄一带)建立了齐国,将周公分封在了奄国的旧址(曲阜)建立了鲁国(周公为了辅佐年幼的成王没来,让其儿子就封),这也是我们山东被称为齐鲁大地的原因。

走位~齐长城。说到长城,大家肯定都知道北京的长城,那是秦汉到明清来防止北方匈奴的。而我们山东境内的长城是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建造的。所以发源时间比北京的长城时间还要早。走位~孟姜女哭长城。大家很多肯定都听说过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齐庄公四年(前550),齐伐卫、晋,回师攻莒时齐大夫杞梁战死。杞梁妻迎丧于郊,相传她哭夫十日,城墙为之崩塌。后世以讹传讹,把杞梁妻说成是秦始皇时代的人,演绎出哭长城的故事。所以以后大家可以很自豪的说孟姜女(孟在古代是老大的意思,姜是其姓)是我们山东人呦。

颂簋(sòng guǐ)西周

大家来看一下这个颂簋。这也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哦。簋是人们用于装饰物的盛食器,功能相当于现代的大碗。这个颂簋高30.1厘米、口径24.2厘米。分为器盖和器身两个部分。器盖的顶部有圈形把手,器身的腹部有一对兽形耳。底部附有三只兽形足,颂簋全身布满纹饰,其口沿上下各装饰一圈窃曲纹,器盖与器腹内,装饰有横条式的立体脊纹,圈足处则铸有垂鳞纹。这些纹饰,都是西周青铜器上的典型纹饰。颂簋最珍贵的地方就是簋腹底部和器盖内,都铸有100多字的铭文,而且这两处铭文相同。这座颂簋在其主人去世后一直埋藏在地下,直到清代,有人在陕西境内才将它挖了出来,由于当时没有任何文字的记载,所以出土的时间无法考证。据史料记载,当时出土的颂簋一共有5件,但他们目前并没有全部现身。除了咱们山东博物馆收藏的颂簋以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和美国纳尔逊博物馆也各收藏了一件完整的颂簋。上海博物馆,收藏了一个颂簋的器身和器盖,但是他们并不同属于一件。日本的博物馆则只有一件颂簋的器盖。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这5件完整的颂簋可以完整的展示在世人面前。

铜餐具。大家现在看到的铜餐具是1991年冬,在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发掘的,谁知道临淄是战国时期哪国的都城?齐国。

这套铜餐具制作精良且保存完好,表现出战国时期齐国手工业的发达兴盛。像这样完整成套的战国铜餐具为国内仅见。史学家推测这套餐具可能是主人出行时使用的,所用餐具均放置在一个铜罐中,不仅方便实用,而且便于携带。这套铜餐具的出土,不仅反映了当时齐国工匠的高超技能,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齐国的繁荣和兴盛。

大家听说过央视的综艺《国家宝藏》吗?好,那在这里我就不浪费过多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了,《国家宝藏》第二季有咱们山东博物馆,这个战国铜餐具就是山博推荐的三大国宝之一,所以如果想了解更多,去《国家宝藏》里找答案吧!(其余两件是孙子/孙膑兵法汉简、明衍圣公朝服)。

《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竹简西汉

1974,我国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发掘的西汉前期墓葬中,同时发现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和已经失传了1000多年的《孙膑兵法》等竹简4900多枚。这批竹简的出土,对于研究先秦古代军事思想,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同时对古代文字学、隶书的演变和书法的研究也很有价值。

区分孙膑和孙武:据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孙膑,齐国人,是孙武的后世子孙。孙武、孙膑各有兵法传世。现存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是春秋末期吴王阖庐的客卿。而孙膑(约公元前380年—公元前320年)是战国中期齐威王的军师。先秦思想家的著作经常以姓氏为书名,为了区别孙武和孙膑的著作,班固(公元32—92年)在《汉书艺文志》中,把孙武的兵法叫《吴孙子兵法》,把孙膑的兵法叫《齐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一直流传至今,而《孙膑兵法》在东汉时便已失传。宋代以来,有人认为《孙子兵法》并不是孙武的著作;甚至有人对孙武是否确有其人也持怀疑态度;较多的人则认为现存的《孙子兵法》可能源出于孙武,完成于孙膑,是春秋末期到战国中期长期战争经验的总结,并非一个人的著作。由于《孙膑兵法》失传,上述疑案长期不能解决。1972年同时出土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使这个长期争论的问题迎刃而解。

山东博物馆馆藏鲁国大玉璧,1977年出土于鲁国故城遗址,为战国时期的随葬礼玉,周径32.8厘米,孔径11.6厘米,器型较大,为国内发现的战国玉璧中最大的一件。玉璧纹饰繁缛精美,璧身上纹饰分为内、中、外三层,内外两层装饰双尾龙纹,中间区域装饰谷纹,象征着五谷丰登的美好寓意。器型规整,玉质莹润呈青碧色,饰纹紧凑匀称,线条流畅,做工精致,为我们研究战国时期琢玉工艺提供了实物资料。

玉璧自古有“苍璧礼天”之寓意。山东博物馆建筑的设计理念中,也将该寓意融入其中:一楼大厅顶部中央镶嵌的直径20米的墨绿色玉璧造型穹顶,就是以这块玉璧为原型仿制的。当和煦的阳光透过玉璧洒落在大厅内,犹如历史之光穿越而来,整个大厅会呈现一派金碧辉煌而又神秘祥和的气氛。

秦汉-明清馆前。

来大家跟我往前走。下面我们进入秦汉到明清时期。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建立大一统国家,齐鲁之邦也纳入了大一统的版图。由于山东处于帝国东方,仙道气息浓郁思想活跃文化发达,所以受到统治者的重点关注,所以秦始皇屡屡东游,直至海滨。

郡县制和车同轨书同文。哪位同学可以跟我们讲解一下这两个标志的意义?秦朝统一后,实行“车同轨,书同文,行同轮”,即全国采取相同的车轨、统一文字、人的行为有同样的道德标准,这些措施有利于塑造共同的文化心理巩固国家的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郡县制将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减少了地方拥兵叛乱以及分封制中世袭造成的地方尾大不掉威胁中央的可能,加强了中央集权。

秦始皇派徐福东渡

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一心想要长生不老,万世相传,于是对求仙问药很有兴趣,相传说东海上有蓬莱仙鸟,那里有服后可以长生的灵芝草,就派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和三千工匠,东渡大海,但是直到死,秦始皇都没有等来徐福的音讯。而关于徐福去向,流传最广的,是徐福因为没有找到长生药,不敢回去面见秦始皇,于是带着童男童女,来到日本,在日本生活了下来,自立为王,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天皇神武天皇,当地还有徐福墓。

然而,由于《史记》对徐福求仙事的记载“语焉不详”,使得这个历史事件成为一宗千古疑案,可以确定的是,确实有过徐福这个人,他也确实出海寻过仙丹。然而关于他的去向、事迹,却成了史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

两汉时期

两汉的山东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农业进步,手工业强盛,尤其冶铁和纺织业领先全国,西汉所设50处铁官中山东就占12处,山东的临淄、定陶、亢父在汉代并称为三大纺织中心。

魏晋十六国时期,虽然经历了暂时的分裂与战乱的痛苦,然而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多个游牧民族陆续进入山东,与本地居民相互融合,为山东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走位~王羲之。这个时期大家比较耳熟能详的一个人物就是王羲之啦。王羲之作为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创作号称“天下第一行书”,被后人尊为“书圣”。也是这个时期佛教文化传入山东开始了在山东的文化发展。

隋唐

隋唐以后,山东作为最为富庶的经济区之一,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相对富足,与海外经济贸易交流十分活跃,加之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截弯取直纵贯山东西部,极大地促进了山东中西部的发展,成为古代山东社会经济生活空前繁盛的最大看点。

隋朝大船。

丝路溯源。齐鲁大地自古以来就以丝织著称,所产丝绸销量很广。隋唐时间齐鲁大地是重要的丝绸产地,当时面对西域诸国的贸易主要是丝绸贸易,通过丝绸之路这一中西交通要道实现。丝绸之路上的丝绸大量产自山东。

书艺《东方画碑赞》,原碑在今山东陵县。楷书,唐天宝十三年(754)立碑,为颜真卿四十五岁盛年之作,是练习颜体大字的最佳范本。

欧阳询书《房彦谦碑》。

宋金

在唐宋、五代的战乱的摧残之下,北方大部分地区经济萧条,直到北宋,很多地方都需要国家的财政输血。唯有山东经济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是公认的富庶之地。这一时期,山东始终是全国范围内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北方更是居于领先地位。

陶瓷争艳

山东的瓷器手工业在南北朝兴起,宋代盛极一时,今天的淄博、青州、枣庄、泰安、德州等地都是著名的瓷器生产基地。这一时期的制作技术上,窑炉由柴烧改为煤烧,这是制瓷史上变个性的进步。

李清照和辛弃疾

大家都知道李清照和辛弃疾吧,这两位都是宋朝著名的词人,两位都是我们山东的哦

财富运河

大家看到的是梁山槽船。明代槽船分为民用和军用两种,这个槽船出土的时候上面有大量的兵器、马器和军用工具等,因此应为明代漕运船。此船形体巨大,保存完好,实属国内外罕见。大家可以站在楼上来感受一下明代漕运船当时的风貌,也可以走到这边看一下船上明代的军用器物,这边有世界历史上最早的火药用具铜铳哦。

青花瓷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中华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大家要区分一下前面制作的陶艺,简单来说,陶是陶,瓷是瓷,陶瓷是陶瓷,这是三种不同的器物来的。青花瓷的烧制呢是先制作陶瓷胚,然后再在陶瓷胚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因为制作青花瓷的原料中有钴,所以烧成后呈蓝色。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胡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也就是说分为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明清青花。其实啊咱们山东博物馆的陶瓷呢是比较少的,像上海博物馆会有专门陶瓷馆,国家博物馆也有专门的陶瓷陈设。大家将来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看,尤其是有一个叫“秘色瓷”的品种,大家一定要去看哦!

到了清代,陶瓷技艺就越发的好了,大家可以看到和现在的技艺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这里呢要跟大家说一下古代在烧釉的时候,没有专门测量温度的仪器,釉色的颜色烧制很需要温度的控制,高温烧制青色,而低温烧制花色,所以当时需要技师对火的温度有非常高的判断,所以炉火纯青这个词在古代经常是应用于烧制瓷器的技师身上的。

接下来大家跟我去往三楼

免责声明:以上整理自互联网,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我们重在分享,尊重原创,如有侵权请联系在线客服在24小时内删除)

为您的创意找到最好的声音

平台累计配音,超40,050,000 分钟

  • 品质保证
    15年专注网络配音行业 500+国内外专业配音员
  • 多种配音
    中文多场景配音 提供小语种配音
  • 公司化运作
    提供正规发票 签订服务合同
  • 双重备案
    工信部公安双重备案 取得文化经营许可证
  • 7*14全天候服务
    公司实现轮流值班 9:00-21:00都有客服
更多